78b47fe27f574972880f4884132a1a78-1.jpg
    《红楼梦》第三回中,宝玉初见林黛玉,觉得面熟,就为其取字,名颦颦。探春便道:是杜撰还是典故,宝玉回答便开始给她讲《古今人物通考》上的典故,并声称“除四书外,杜撰的甚多,偏只我是杜撰不成?”那么,究竟何谓“杜撰”呢?

    记得小时候老师提问:“杜撰是什么意思?”有同学就回答:“杜撰是姓杜的撰写!”当时还觉得好笑,并且查过词典,知道“杜撰”一词的注解是“没有根据地编造”,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、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。但是后来才知道,有关“杜撰”这个词的来历,却有一段轶闻。
    bfa087dd047746c8b5bb665820b62428-2.jpg
    原来,“杜”字真的是指一个人——北宋一个不太出名的诗人杜默。其人吟诗作文反对循规蹈矩,故此屡次科考都没有中榜。有一次,好友石介和欧阳修为再次名落孙山的杜默设宴告别。席间诗酒唱和,杜默在答谢诗中写道:“一片灵台挂明月,万丈词焰飞长虹;乞取一杓凤池水,活取久旱泥蟠龙。”

    按理说,这首诗语带豪放之气,一片夸奖师友之心可见。但是有人却说此诗后两句重复了一个“取”字,犯诗家忌讳,理应当改。但杜默不接受,他说那是死守金科玉律,而诗贵在意境,决不能以词害意。

    因为杜默写诗不讲韵律,有人就评价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,文不像文,实在是不伦不类。后来,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便拿杜默开玩笑:“这是杜默撰写的。”渐渐地,这句话就简化为“杜撰”了。

    如今,人们无视典故的真实含义,把写得不好的或证据不充分的文章一律称为“杜撰”,其中也带有“胡编乱造”的意思。
    3723d96069884ddaabeeb5a44808b386-timg1.jpg
    引申:

    杜默(1019-约1085),字师雄,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,北宋著名歌豪。他幼读经史,爱写诗文,20岁游学开封。当时,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,爱慕杜默的才华,请其任幕府书记官,杜默推辞未赴。同年六月,自谋任武成军节度判官,后应如进京都任秘阁校勘。与诗人欧阳修、石曼卿相处甚密。其师石介作诗曰:“曼卿豪于诗,永叔豪于词,师雄歌变豪,三人宜同称。”故有“三豪”之称。杜默为诗多不合律,后人因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。杜默不愿追逐名利,于北宋康定元年(1040),辞官还乡,特意购六株玉蝶梅植于住宅边旁,平日邀宴宾朋,饮酒赋诗,赏梅遣兴。著有《诗豪集》一卷。后,以特奏名仕,任新淦县尉,终年68岁。

    794f824858f74cc7a0b71b952f3475fc.jpg


    飞花令,以诗会友,发现诗词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