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无数的名将当中,戚继光应该算是排的上号的,在明朝嘉靖年间,他率领“戚家军”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抗击来犯倭寇,经过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,终于扫平番寇之患,被誉为民族英雄。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抗倭英雄,在家却是一个“妻管严”,不得不说,确实和他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形象反差太大。
那么,戚继光有多怕自己的老婆呢?据说,当时全军都知道他怕老婆,并因此而议论他。一次,部下便怂恿戚继光,让他回家好好“教训”一下夫人,以振夫纲。经不住部下的游说,戚继光提着利剑就回家了,想吓唬一下王氏。戚继光冲进家门时,王氏刚午睡起来.见戚继光提剑来见十分生气,厉声问道:“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?”她这一问,戚继光立马吓得直哆嗦,连剑都拿不住,掉在了地上,连忙回道:“我想杀只鸡给夫人吃。”王氏听了以后也不追究,只是告诉戚继光说:“以后杀鸡不要这么大动静。”戚继光连忙点头称是,哪还敢提什么“振夫纲”的事!这个故事比较夸张,可信度并不高,毕竟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,一个男人“惧内”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,不可能广而告之,让外人知晓。但历史上真实的戚继光确实是比较怕自己的妻子的。
而戚继光之所以会怕老婆,是有原因的。首先,他老婆王氏的家世背景太厉害了,戚继光的老丈人是明朝军队的高级将领。对于当时只是四品指挥的戚继光而言,于公于私,他都必须敬重自己的丈人。而敬重自己的丈人,就必须疼爱自己的妻子。否则公私两方面,他都讨不了好。再者说,将门出虎女,王氏自幼习武,刀法剑术都十分了得,据说戚继光有时候都不是她的对手。所以,王氏不论是在家世,还是在武功方面,都比戚继光强,而且王氏的脾气又十分倔强,因此两人出现矛盾时,多是戚继光先妥协。虽然王氏很厉害,但是只要不是原则问题,她对戚继光还是非常好的,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。王氏初嫁给戚继光时,戚家还比较清贫,如果家中来了客人而无物可招待时,王氏就卖掉自己的首饰,以换取食物招待客人。家中若有好吃的,她也必定先留给戚继光。据说,一次王氏烧鱼为菜,她只吃鱼头和鱼尾,而将最肥美的鱼身留给戚继光吃,戚继光知道后感动不已。
除了在生活中体贴丈夫,王氏还能在事业上帮助丈夫。据说,台州一战,戚继光率部出城抗击倭寇,只留少量守军镇守新河城。城中除了当地居民外,还有王氏和戚家军一众家眷。倭寇见戚继光已出战,便派大量兵力突袭围攻新河城,城内百姓人人恐慌,担心城破受辱。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,王氏站了出来,她与守城官兵商量好计策,然后动员城中百姓,让大家都穿上戚家军的军服,列队站在城墙之上。倭寇见新河城上站满了“军人”,以为戚家军的主力尚在城中,不敢贸然攻城,连忙撤退。就这样,王氏用疑兵之计,逼退了倭寇。待戚继光率部匆匆赶回新河城时,发现新河之困已解,并且守住城池的竟然还是自己的王氏,不禁对妻子的胆识和智谋佩服不已。
戚继光有王氏这样一位有情有义、胆识过人的妻子,其实真是很幸福的。所以戚继光的“惧内”,除了碍于岳父身份、妻子武功高强等原因外,更多还是由于他对王氏本人的敬服。不过,正如上文所说,王氏对戚继光好是有前提的,就是不能触犯原则问题。但遗憾的是,戚继光后来还是触犯了原则问题,最终惹恼了王氏。刚烈的王氏一气之下,就把戚继光给“休”了!
这个所谓原则问题,就是纳妾。虽说在封建社会,国家允许一夫多妻,但戚继光深知,如果让王氏知道自己纳妾,是要出大事的,所以他严密封锁了消息。戚继光在三十六岁的时候,背着王氏偷偷地在外面纳了一个小妾沈氏。时隔不到一年,他又偷纳了一个小妾陈氏,这个陈氏还接连为戚继光生了三个儿子。俗话说得好,纸是包不住火的。丈夫在外养小妾、养儿子,做妻子的迟早有知道的一天。当王氏得知这些事情后,非常生气,随手拿起一把刀,就找戚继光算账去了。
戚继光得到消息,暗叫不好,连忙逃走。王氏没逮到戚继光,十分恼怒,转身就回家了。王氏每日在家中守着,并且放话,除非戚继光不要家了,否则她誓不罢休。戚继光知道躲不过,于是硬着头皮回了家。戚继光一进家门,未等王氏开口质问,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她的面前,辩称自己是为了戚家子孙延续迫不得已才纳妾的。古人云: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王氏嫁给戚继光多年,却始终未能生育,多少觉得有愧于戚继光,所以当时就心软了,原谅了戚继光,接受了他在外纳妾养儿子的事实。
如果戚继光就此收敛,好好与王氏过日子,王氏也必定能与他白头偕老。然而,当戚继光一路升职到大将军时,他也开始追求享受了,并于四十八岁那年再纳美妾杨氏。此事又让王氏知道了,这一次王氏真真切切伤了心,也不与戚继光理论了,而是收拾行李,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王家。就这样,王氏“休”了丈夫戚继光,回娘家养老去了。
抗倭名将戚继光是个怕老婆的负心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