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795276b51e24a22aec81b4c5674d759-1.jpg

   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,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,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。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,它要求颔联(三、四句)、颈联(五、六句)对仗,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,要平仄相反。

    一、对仗的基本要求

    对仗的情况深入考察还是比较复杂的,但就其最基本的要求至少有以下几点:

    1.对仗的两句字数要相同

    2.对仗的两句平仄相反

    3.对仗的两句中各相对应的字词的词性相同

    4.对仗的两句最好没有重复的字词

    5.对仗的两边意义上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

    95ff6de7c1944cb9bf7ab777f2fcf366-2.jpg

    以上几点大家都应该很好理解,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第三点词性相同,因为现实中很多人容易在这上面犯错误。对仗中所使用的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:1、名词2、形容词3、数词(数目字) 4、颜色词5、方位词6、动词 7、副词8、虚词9、代词。至于具体到对某个字词进行以上的归类,想必对大家来说都不是难事,只需要多思量一下就能想清楚。这个词性相同的要求还只是一个很基本初步的要求,大家在作诗时一定要做到,否则就太low了。

    db921413c8854e33922d1d0bc31e5750-3.jpg

    二、律诗的各联的对仗

    1.中间两联对仗

    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,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,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,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。一般用要求颔联和颈联要对仗,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。

    2.首联对仗

   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。通常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,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。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,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。

    c444e8e83fce4c71b7a0da920fad9045-5.jpg

    3.尾联对仗

   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。到了尾联,一首诗要结束了,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。但是,也有少数的例外。例如杜甫的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”的最后两句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,这两句是一气呵成的,是一种流水对(关于流水对,详见下文),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。

    4.少于两联的对仗

   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,但是,在特殊情况下,对仗可以少于两联。这样,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。这种单联对仗,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。例如:李白的“塞下曲(第一首)”

    5.长律的对仗

   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,只有尾联不用对仗,首联可用可不用,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。

    a54a697ba1bf455cb53edb19ae71b471-6.jpg

    三、对仗的讲究

    律诗的对仗,有许多讲究。在这里给大家挑一些重要的谈谈。

    1.工对

    凡同类的词相对,叫做工对。名词还可分为天文、时令、地理等等若干小类,同一小类的词相对,更是工对。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,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,如天地、诗酒、花鸟等,也算工对。反义词也算工对。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,算是工对。像杜甫诗中的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山与河是地理,草与木是植物,对得已经工整了,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。在一个对联中,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,就是工对。

    注意同义词相对,似工而实拙。《文心雕龙》说:“反对为优,正对为劣。”像杜甫《客至》:“花径不曾缘客扫,蓬门今始为君开”,“缘”与“为”就是同义词。因为它们是虚词(介词),不是实词,所以不算缺点。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,多用就不妥当了。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(或基本上同义),叫做“合掌”,更是诗家的大忌。

    72c7e78aa4ed4280a3112a1f79ec8b3a-6.jpg

    2.宽对

    形式服从于内容,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。同一诗人,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,在另一首诗用宽对,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。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,即邻近的事类相对。例如天文对时令,地理对宫室,颜色对方位,同义词对连绵字,等等。稍为更宽一点,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等,这是最普通的情况。又更宽一点,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。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,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。如果首句入韵,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。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,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。

    7b438755fdd94df89a705587ec84be8e-9.jpg

    3.借对

   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,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,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,这叫借对。例如杜甫《曲江》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古代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,所以借来对数目字“七十”。有时候,不是借意义,而是借声音。借音多见于颜色对,如借“篮”为“蓝”,借“皇”为“黄”,借“沧”为“苍”,借“珠”为“朱”,借“清”为“青”等。

    4.流水对

    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,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,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,至少是意义不全,这叫流水对。例如: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(杜甫)

    总之,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,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。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,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,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。遇必要时,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。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,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。


    飞花令,以诗会友,发现诗词之美。